close

MV5BNDQ1NDE5NzQ1NF5BMl5BanBnXkFtZTgwNzA5OTM2NTE@._V1_SY1000_CR0,0,705,1000_AL_  

「平時我們很正常的思考著事情,但只要稍微客觀一點,我們就會理解到所謂的正常其實多麼荒謬。」–尤格藍西莫

 

首先,來小小討論下方《非普通服務》和上方《單身動物園》的海報,兩個很相像都是擁抱,卻又說不出來的怪異。前者海報中的男人,破碎的背部化為楓葉,那是象徵著隨家屬死去而消散的靈魂,破題了故事中那些失去愛人的家屬已不再完整,而女人的眼神注目著地上不帶著一絲情感,她擁抱的目的純粹是因為她工作,是作為一個無靈魂的身軀來慰藉家屬。而《單身動物園》的海報,柯林法洛擁抱著一個人(生物),以身高和隨風飄散的髮絲推測,我們就當作那是個女人,但是,是哪個女人呢?我們不知道長相也更不知道姓名,更明顯地破題這個故事想說的,在那個世界當中,人們害怕通過不了測驗、害怕這個社會單身者的下場,因此不顧擁抱的人是誰,只求一個肉體解脫。

Alpeis-2011  

 

假使你看過尤格藍西莫之前的作品《非普通教慾》以及《非普通服務》的話,你一定知道在他筆下創造出來的電影世界觀非常奇特,又或者該說是獵奇,這裡的獵奇不是指ACG界中的血腥或是殘暴,而是指挑戰、顛覆著觀眾們所認知的生活倫理到一個極端的地步。在《非普通教慾》中,三兄妹被囚禁在父母所創造出來的小世界,不得與外界接觸,他們的自由與教育只存在於圍牆內的方寸之地;《非普通服務》更是奇特,一個由護士、醫生、體操選手和教練所組成的「機構」,他們扮演死去的親人,模仿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家屬生活互動,藉此撫慰他們的身心和重溫舊日情懷。而《單身動物園》敘述著一個單身有罪的世界,單身者將被移送至一間飯店,若在45天的期限當中無法找到另一半,將被轉變成一種你選擇的動物。

the-lobster-movie-trailer-images-stills-colin-farrell-john-c-reilly-ben-whishaw  

 

《非普通教慾》從家庭架構的角度探討了父權主義的極致、《非普通服務》討論了生死、肉體與靈魂的情感關係,到了《單身動物園》尤格藍西莫則是瞄準了這個世界怪誕的愛情觀。這三部作品注入了非大量卻當頭棒喝的黑色隱喻,如同黑色童話般每一部都試著去揭露人性的扭曲以及探討這個世界被社會化的「正常」價值觀。就像在這座單身動物園中,為何單身有罪呢?我們回到現實世界,有多少單身的人自認為自己可憐沒人要、或是因為單身而產生了一堆負面的情緒在網路上面討拍?我不敢也不會以偏概全,但至少在我的生活圈中看過不止一個。但是單身很悲哀可憐這樣的觀念,到底是來自何處呢?是內心本身產生的寂寞感?還是來自他人、來自你的社會?

 

尤格藍西莫的這三部電影的色調非常相似,大部分都是冷色的,即使有陽光的場景你仍舊感覺不到一絲溫暖。有趣的是,配合著它的色調,他筆下的角色也常常讓你感覺毫無感情與靈魂,角色之間的應答與內容有時會讓人覺得像是刻意背頌的,尤其是在《非普通服務》中,大多的對話都是如此。在《單身動物園》裡面的飯店,工作人員與主角間的對話也是,唯有男女主角在電影後半部的互動才「稍稍」有感情在裡面。如此極端的手法當然是刻意的,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充滿著感情與溫度的,但難道那些問題不存在嗎?當然存在,只是它們就像隱性的病毒散布在這個城市這個社會的每個細胞角落,並且偽裝成正常讓人難以察覺。

tumblr_nxm2rf6ITl1tdm58lo8_1280  

 

至於為什麼我認為男女主角的互動所產生的感情只有「稍稍」而已,或者幾乎是沒有呢?應該是說,我認為男主角正是上述我所說的「自認為單身很可憐」的那類人,他和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毫無說服力,單純不甘寂寞罷了。而重頭到尾,我們也不知道女主角名字是什麼,只知道她跟男主角一樣是個近視的女人。再回到電影開頭男主角解釋為何他想轉變成一隻龍蝦,因為可以活一百多年並且終生擁有生育功能(性功能),說明了即使他被流放至單身動物園,就算被轉變成了龍蝦,仍然有長久的時間去尋覓另一個伴侶,不僅如此還能享受性愛。另外除了我們不知道女主角的名字外,整部電影只出現男主角一個人的名字大衛David,而大衛這個名字,根本是菜市場名,這個小安排是不是又是導演偷偷放置的呢?暗喻著這個世界真的充滿著像他一樣的人?再者,「近視」這個安排也相當有趣,這個小隱喻更是加深倆人之間的毫無說服力以及我們正在探討的,尤其是電影的後半部與結局更是明顯。

4492  

 

到了最後,我認為不管他是否被轉變成動物,導演都會送給他一個最殘酷的結束,那也是回到這個故事本身探討的價值核心,單身是否是錯誤和痛苦的?而這些負面的理論又是來自社會還是純粹來自自己?若單身真的有罪,那你是要忠於自己的寧缺勿濫,還是屈服於這個世界?雖然創造如此奇異的世界觀來去探討社會化產生的價值觀與正常不正常,不免讓人覺得這個人有病或被害妄想症,但就像導演在訪談所說的:「我們不想只是重現現實世界,我們想把狀態推到極端然後揭露荒謬。」因為不把狀態想像到最糟糕,快活的人們永遠不會意識到社會化的產物。

 

(以上都是個人感受所推論的,因此完全不代表電影本身或導演想法。)

 

圖片來源:IMDb, Google

若你喜愛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絲團:偷你是他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偷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